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獲多倫多大學選為十大生物醫學巨匠之一,以表揚其在生物醫學範疇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巨匠銅像揭幕禮於二十七日(本港時間六月二十八日)在多倫多大學(下稱 "多大")舉行,此外,多大Terrence Donnelly細胞及生物醫學研究中心(Terrence Donnelly Centre for Cellular and Biomedical Research,下稱 "DCCBR")其中一層將會以徐立之校長的名字命名。這次是徐校長首次獲鑄像及以校舍冠名。

生物醫學巨匠銅像共表彰十位(請參閱後頁註解)對生物醫學的研究及創建有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們在多大開展有關研究或在多大成功完成研究,當中包括Sir Frederick Banting,一九二三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徐立之教授是唯一的華人獲獎人。有關銅像(請參閱後頁註解)已安放在多大DCCBR的生物醫學巨匠大廳,多大DCCBR致力推動人類基因方面的跨範疇研究工作,這些銅像正要提醒大家,我們今天的新發現是奠基於這些巨匠的努力成果。

今日揭幕禮由多大校長及醫學院院長一同主持,徐教授說:「十分榮幸獲多倫多大學推許,將我與生物醫學界的真正偉大人物諸如Banting和Best並列,他們的研究拯救了無數人。回望過去,我們確實為囊狀纖維硬化症及人類基因研究工作作出了非常的貢獻,然而,我並未認為自己是科學巨匠,我每天仍在學習,尤其是要向其他幾位受褒揚的科學家前輩請教。我認為巨匠之名是屬於他們幾位現在及曾在這範疇裏獨領風騷的人物。」

徐教授為這份榮譽感謝各同僚,他說:「生物醫學巨匠銅像用以慶賀多倫多大學在生物醫學的成就,我的學術事業和科研工作也在多大發展,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得到天時地利人和,能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和合適的人共事。我希望能將這份榮譽與所有一直以來扶持我的人一同分享。」

展望未來,徐教授說:「我很高興能為香港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我會繼續努力,作為東西方學術科研的橋樑。」

徐教授斷定了囊狀纖維的缺陷基因。此外,在鑒定人類第七組染色體及許多其他疾病基因亦作出了重大的突破。他是香港HapMap研究小組的首席研究員,小組成功為HapMap計劃完成2.5%的分析工作。香港HapMap小組為中國HapMap研究協作組的合作夥伴,一同參與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HapMap)國際協作組的研究工作。

有關揭幕典禮的照片,可於港大為傳媒專設之網址:(http://www.hku.hk/media),然後按圖標"Photo Gallery"下載。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外務處高級新聞主任張美娟小姐,電話:(852) 2859-2606

註解:

1. 十位獲獎人為:
Sir Frederick Banting,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
Dr. Charles Best,與Dr. Banting合作研發胰島素,研究獲得諾貝爾獎
Dr. Wilfred Bigelow,開發第一個人造心臟起搏器
Dr. George Connell,生物化學研究的先驅及領導者
Dr. Maud Menten,現代酵素學的始創者
Dr. James Mustard,研究兒童早期發展的倡導者
Dr. Vera Peters,研發乳房腫瘤切除術以代替徹底切除乳房
Dr. Robert Salter,骨科手術的創新者
Dr. Louis Siminovitch,遺傳學系的創建人
徐立之教授,斷定囊狀纖維的缺陷基因

2. 銅像由Veronica de Nogales and Edwin Timothy Dam of Dam De Nogales Sculptures鑄造,每一個巨匠銅像為真人的倍半大,約重122磅,整組銅像共有十位巨匠,總重量約為1220磅。需時9個月完成。

3. 多倫多大學的DCCBR中心於2005年啟用,為醫學院、藥理學院及應用科學及工程學院的合作項目,以促進跨學科的基因研究工作。
Trigger Embed Code